信不信史书

故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方足以言怀疑。若矜奇炫异,抹杀事实,则好学之士不当尔也。

—-章太炎<史学略说>

 

读史书的时候, 你相信书上说的那些事情吗? 尽信史书不大可能, 可是哪些要质疑, 怎么质疑; 弄清史书上说得某件事情的真伪, 基本上是史学研究者的任务. 这里不说那些细枝末节的考据, 反正我也不懂; 只说大事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大事, 你相信多少?

 

历来写史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是原始文献的问题, 记录前朝的事, 总要查阅前朝的各种文献, 而这些文献在战乱中又多有遗失; 还有别人写得史书里的事件如何确证取舍, 等等; 我觉得这是技术上的问题, 不是真正的问题. 真正影响史书真实性的最大因素, 在于作者本人. 章太炎先生在<史学略说>开篇就讨论史书分类; 而我在此只分两类: 官修史和私修史. 凡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就是官修史, 过去官修正史是一件大事, 由皇帝下诏开局修史; 而私修史则是由学者自行编写.

 

官修史要受到政府的指导, 或者说压力, 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虽说主持者在编写中有很大的权利, 但历代对前朝总会有一个评价的基调, 在此基调之上写人纪事; 别的不说,近三十年来中学历史课本的变化就是一个投影. 同时, 不论官修史还是私修史, 作者的个人的好恶也往往是核心问题之一. 作者总要在人物列传之后加上一小段评论, 其实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话. 章太炎说:”史家载笔,直书其事,其义自见,本不必以一二字为褒贬.” 历来文人都觉得自己是社稷栋梁, 若是仕途坦荡倒好; 若是命途多舛, 文字中则不免抒发悲愤. 前者如欧阳修, 不仅主持编写<新唐书>, 还私修<新五代史>; 后者如司马迁, 身受宫刑, 在自传中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 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史记><游侠列传>中描写栩栩如生, 文字激荡, 似有不平之意, 史书不该如此. 魏徵主编的<隋书>历来被认为秉笔直书, 不为尊者讳—-难道史书不是本该如此吗?

 

以上举的几个例子, 仅仅是正史, 至于其它就更不必说了. 而且到了现代, 私修史在中国实际上已经不可能. 我没法举出很多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所学过的看过的历史的可信度如何—-即使一件小事,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记忆版本, 由人写的历史就更不必说了. 至于说什么以史为鉴, 其实是说这句话的人应该做的; 而历史总在重复, 人们总在忘却.

 

最讽刺的一点是, 随着年岁增长, 逐渐能看出一点隐讳的东西, 而自己却更多使用曲笔.

关于 lxliuxi
scientist, thinker

4 Responses to 信不信史书

  1. 来来 says:

    欢迎来访,科学站和文化站

  2. says:

    关注这里那么久,一直想:主人为什么没有更新?呵呵,终于~

  3. says:

    这个,史书大体是可信的。事实造假的可能并不那么多,但如何解
    释,就不一定了。李世民杀光自己亲兄弟,结果博得个贞观之治的
    美名,隋炀帝把他老爸的马子,就被说是荒淫无度。事实是一回事,
    判读还是要靠自己。
     
    读史的好处是比较实用。不过偶尔用来哄哄小姑娘也不算不厚道。
    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很多事情,前人做的是非常有技巧的,这个
    不妨学习学习。
     
    随年岁增加,人会有所顾忌。不过,该怒的时候,还是应该一怒
    拔剑的。直接一点比较狠,也比较好。

  4. 简单生活 says:

    读起来,依然有收益。现在迫切的希望自己懂得更多。奈何无从下手。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