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期过敏性鼻炎的建议

近来不少朋友问及过敏性鼻炎, 说到他/她们常年受到过敏性鼻炎的困扰, 鼻子总是不通, 影响呼吸和睡眠; 对长期使用抗过敏药的担忧, 已经对药物的依赖性以及副作用的担忧.

我从小也是过敏性鼻炎, 基本上鼻子就没有完全畅通过, 各种鼻塞流鼻涕如家常便饭, 以至于常年睡觉都要张嘴呼吸. 2011年因为一块毛皮上某个过敏源的诱发, 我发展了严重的过敏症状(流泪不止), 然后就去看了过敏专科医生和耳鼻喉专科医生. 过敏专科医生(Dr 彭永浩Y. Howard Pung)每次跟我谈话的时候, 基本上用一种导师询问学生学业的方式跟我对话, 并且挑战我的想法(基于他知道我的专业背景), 让我受益不少. 经过几年的系统性的治疗, 现在虽然不能说痊愈, 但也已经大大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我甚至开玩笑说, 因为夜间睡眠的呼吸顺畅, 脑部供氧量充足, 我的智商也提高不少.

下面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仅供参考. 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

1. 对病治疗(1). 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根治过敏的办法, 筛查过敏源和脱敏治疗是唯一我所知道可能奏效的. 筛查过敏源, 就是在皮下做测试, 把各种微量过敏源注射到皮下, 在24小时之内看注射点的反应(有点像被蚊子叮过的样子), 通过两次筛查(粗筛和细筛)可以知道对那些东西过敏, 比如猫, 狗, 螨虫, 花粉等等. 之后就可以做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是根据每个人的过敏源不同, 把混合物注射在皮下, 从最低剂量逐步提高, 培养身体的耐受性. 脱敏治疗没什么痛苦, 主要缺点是麻烦, 要经常去注射, 开始每周一次, 随着剂量提高, 延长到几周一次; 时间比较长, 大概要好几年. 脱敏治疗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效. 我自己已经进行了快三年了.

2. 对病治疗(2). 避免接触过敏源. 有些过敏源没法避免, 比如粉尘. 但如果对尘螨(dust mite)过敏, 通常在被子枕头床垫里, 可以经常拿去晒太阳, 用热水洗, 或者用隔绝尘螨的套子(床垫套子)包起来. 关于这一点, 有不少文章和产品.

3. 对症治疗(1). 鼻腔喷剂是最有用的, 有两类: 抗组胺喷剂和糖皮质激素类(比如内舒拿nasonex, 倍氯米松等等)喷剂. 在过敏严重的时候, 医生常常建议先用抗组胺喷剂, 这样可以先部分打开鼻腔通道, 然后15分钟以后再用糖皮质激素类喷剂. 在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 可以不用抗组胺喷剂, 只用甾体类喷剂. 最好跟医生详细咨询喷剂使用的方法, 因为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会降低药效. 总体来说, 喷剂进入人体非常少, 长期使用也比较安全; 也不必过分担心糖皮质激素类. 过敏症状严重的时候, 口服抗过敏药也常常一起用.

4. 对症治疗(2). 用生理盐水洗鼻腔. 有种洗鼻腔的瓶子, 洗的时候生理盐水从一个鼻孔进, 另一个鼻孔出来. 会有少量从口腔流出, 没有关系. 通常我每天洗两次. 我用NeilMed Sinus Rinse的瓶子, 可能也有类似的瓶子.

5. 对症治疗(3). 服用抗过敏药, 最常用的包括Cetirizine(西替利嗪/Zyrtec)和Loratadine(氯雷他定/Claritin/开瑞坦). 这两种药都是抗组胺药, 不会有嗜睡的副作用, 不同人群的效果会不一样, 是非处方药; 基本上长期服用的副作用不大. 严重的时候考虑Zyrtec-D或者Claritin-D, 这里的D是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 PSE); 或者抗组胺药加上伪麻黄碱. 伪麻黄碱可以降低鼻腔充血, 缓解鼻塞. 不同国家对伪麻黄碱的管理不同, 关于它的使用和潜在副作用, 请咨询医生.

6. 有时候可能需要搞清楚过敏对鼻塞的”贡献”有多大. 医生经常使用甾体类激素(steroid)全面压制过敏和炎症反应(只能短期使用, 比如一两周), 然后通过CT/MRI看鼻腔/鼻窦结构, 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做鼻窦手术. 鼻窦手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和安全, 如果是结构性的问题, 不妨考虑做鼻窦手术.

7. 很多时候, 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同时发作, 需要服用抗生素. 如果有黄绿色鼻涕或者其它感染症状, 使用抗生素是合理的手段.

8. 我国传统医学没有”过敏”这个词. 如果想找中医或者求助中药, 限于学识浅薄, 我无法提供建议.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历和带有偏见的看法, 跟我的工作单位无关, 仅供参考. 实际操作请咨询有资格的医生. 欢迎更多的建议和批评. 如果转载, 请注明原作者.

修行

什么是修行? 我不知道公认的定义是什么. 不过在我看来, 人对自身修养的锤炼就是修行. 理解不难, 实践很难.

首先要有原则, 这个原则可大可小. 没有原则的人其实无所谓修行. 确定一些原则, 比如拾金不昧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原则, 而不卑不亢就是一个需要把握尺度的原则.

然后是实践. 什么时候能自然而然地做到自己定的原则, 就成功了一小步. 这里说的实践, 指的是不因外物改变或者动摇. 坚持实践自己的原则, 不管身边有没有人, 或者不管对方是谁, 只问本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强调要入世修行, 就是说, 不面临真正的困难或者选择, 就无法考验自己的心性. 在书斋里说拾金不昧很容易, 等到在荒郊野岭拾到巨款要想不昧就难了.

基本上, “不惑”是起始,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我目前希望达到的境界.

常识

Scientific conclusions derive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basic laws suppor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bservations of nature, an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Like all human beings, scientists make mistakes, but the scientific process is designed to find and correct them. This process is inherently adversarial—scientists build reputations and gain recognition not only for supporting conventional wisdom, but even more so for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wrong and that there is a better explanation. That’s what Galileo, Pasteur, Darwin, and Einstein did. But when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thoroughly and deeply tested, questioned, and examined, they gain the status of “well-established theories” and are often spoken of as “facts.”

For instance, there is compelling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our planet is about 4.5 billion years old (the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Earth), that our universe was born from a single event about 14 billion years ago (the Big Bang theory), and that today’s organisms evolved from ones living in the pas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ven as these are overwhelmingly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fame still awaits anyone who could show these theories to be wrong.

5月7日的Science发表了一篇很多科学家签名的呼吁, 说的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事实和停止政治对科学研究的干扰. 我的知识不足以对全球变暖做任何评论, 但是那个呼吁中间有两段话写得太好了, 适用于任何以事实为基础的领域, 深合我意啊. 我用中文写出来, 顺便把原文贴在下面. 如果有什么不通顺的地方, 敬请纠正.

“科学结论是由实验, 对自然的观察, 数学和计算机模型所支持的基本规律得出的. 科学家也是人, 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但科学的过程可以找出并且纠正这些错误. 这一科学的过程本质上是用来纠错的—-相对于验证已有知识来说, 发现旧理论的错误并且提供更好的解释为科学家赢得更大的声誉. 伽利略, 巴斯德, 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是如此. 当一些科学结论被广泛深入地检验, 质疑和验证过之后, 通常可以成为”被承认的理论”, 或者称为”事实”.

比如, 大量的事实表明地球的年龄大约45亿年(地球起源理论), 宇宙大约140亿年前由单一事件产生(大爆炸理论), 目前的物种都是由过去的物种演变/演化而来(进化论). 即使数不清的事实确认上述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谁能证实它们是错的还是能获得巨大的声誉.“

以上是引用部分. 以后, 如果那些缺乏逻辑或者常识的人要来跟我辩论那些基本的科学常识, 我就引用这段话.

John Cleese’s Wine for the Confused

向各位推荐这部电影John Cleese’s Wine for the Confused, 其实是一个很通俗的葡萄酒的介绍片, 挺有意思的. 主持人John Cleese是个演员/剧作家. 他在片子里面找来一帮朋友聚会喝葡萄酒, 让大家在不看到酒瓶标签的情况下给酒评分, 结果大家的评分跟酒的价钱毫无关联. 这是他要说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我非常同意): 喝你喜欢喝的, 不要让别人告诉你该喝什么.

这部片子没有什么专业术语, 都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讲的, 包括葡萄酒的基本介绍, 怎么购买, 价钱并不意味好坏, 等等. 中间有一段主持人采访一个卖酒商店的老板, 老板介绍说, 有个牌子的酒一瓶$27, 但酒庄为了挣更多钱又不想降价(降低品牌价格), 就创造了第二个品牌, 同样的葡萄和酿造过程, 价格$15. 绝大部分人根本尝不出来. 主持人还故意搞错cheapinexpensive这两个词, 然后纠正……

就好象大多数号称专业的发烧友不能准确区别mp3CD (参考德国人的双盲测试)一样, 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用理会那些酿酒业的昂贵的噱头. 几年前我和老婆拜访张天福老先生, 问他:”你觉得什么茶最好?”, 他泡了几种茶让我们喝,问我们喜欢哪个, 然后说, 你喝着最爽的就是最适合你的茶, 不要去理会那些几千块一斤的噱头. 这话他说大家都服; 如果我说, 估计就是无知者无畏.

Michael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最近在网上看了Michael Sandel给本科生上的一个公共课, 课名就叫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可以在各个视频网站上搜索一下, 或者查http://justiceharvard.org/这门课本质上讲的是政治哲学的原理, 但不是专业课, 从一些著名的案例/事例/道德困境开始讨论, 学生的辩论中有很多火花; Sandel总能把握住课程的主线. 从功利主义, 自由主义, 到现代的正义论等等, 讨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 如果你爱思考, 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常常听到Sandel提问, 在学生开始讨论前, 我先暂停, 自己想想, 然后看看学生们的看法.

我最大的收获是: 解决了一些我过去一直困惑的问题(不好意思, 我不是学这个的), 同时带来更多的困惑. 指望上一门课就真正理解政治哲学是不现实的(我还是不理解), 但重要的是让自己更深入思考, 更广泛的质疑很多人觉得哲学是高深的学问, 其实要看你怎么看待它. 大学毕业之后, 我觉得我似乎更会跟人打交道, 但思考的勇气少了很多, 思维变得比较平庸. 我很羡慕那些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从任何角度争论一个问题, 不必担心政治上正确与否.

在课程一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Michael Sandel: When we first came together some 13 weeks ago, I spoke of the exhilara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also its dangers. But how philosophy works, and it has always worked, by estranging us from the familiar, by unsettling our settled sumptions. I tried to warn you that once the familiar turns strange, once we begin to reflect our circumstance, it is never quite the same again. I hope you have by now experienced at least a little of this unease, because this is the tension that animates the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political improvement and maybe even the moral life as well. And so our arguments come to an end in a sense but in another sense goes on. Why we ask the outset, why do these argument keep going, even if they raise questions that are impossible ever finely to resolve? The reason is that we live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all the time. And in our public lives and in our personal lives philosophy is inescapable even if sometimes it seems impossible. We began with the thought of Kant that skepticism is the resting place for human reason, where can reflect upon its dogmatic wanderings, but it is no dwelling place for permanent settlement. To allow ourselves to simply quiescence skepticism or to complacent, Kant wrote, can never suffice to overcome the restlessness of reason. The aim of this course has been to awaken the restlessness of reason and to see where I am lead. And if we have done at least that and if the restlessness continue to afflict you in the days and years to come then we together have achieved no small thing. (这一段是听的, 如果写错了, 请纠正)

顺便贴几个他一开始提的问题:

1. Do we have some fundamental rights?

2. Does a faire procedure justify any result?

3. What is moral work of consent?

康德说,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我想说,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总令我敬佩, 虽然我不理解他们的理论. 我们科学家总可以做实验来验证, 但哲学家不能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理论, 只能靠讨论和思考.

Personalized Lung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Obtained Support from Facts

In Sep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published a clinical study IPASS (Iressa Pan-Asia Study).  This study includes more than 1200 patients from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of China, Japan, and Thailand.  I would like to quote the conclusion here: Gefitinib is superior to carboplatin–paclitaxel as an initial treatment for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among nonsmokers or former light smokers in East Asia.  The presence in the tumor of a mutation of the EGFR gene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a better outcome with gefitinib.

This study had two important messages: (1) targeted therapy (gefitinib)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carboplatin–paclitaxel); (2) somatic mutation of EGFR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During recent years, target cancer therapy has been criticized due to its toxicity and efficacy.  However, more and more
clinical data showed that targeted therapy had better clinical outcome than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This study use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Gefitinib, while we should understand TKI is the earliest type of targeted anticancer drug.  There are more types currently in clinical trial, including Hedgehog inhibitor, CDK inhibitor.

The more fascina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tudy is that personalized medicine is not only good but necessary.  The hypothesis is quite straightforward: gefitinib target EGFR, so the lung cancer patients should have EGFR overexpression or activating mutation.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which means (as most cancer scientists agree) lung cancer therapy should base on the genotype or genetic profiles or biomarker profile of a patient.

This study also support the other clinical trial BATTLE (Biomarker integrated Approaches of Targeted Therapy of Lung Cancer Elimination) and BATTLE 2.  I discussed this in my previous comments: http://htscorpio.spaces.live.com/blog/cns!3D9493EB6FD3999F!1529.entry

Direct RNA sequencing

In
the latest issue of Nature, a paper titled “Direct RNA sequencing” caught my
attention.  Although the technique looks
simple it greatly reduces errors in the step of RNA to cDNA.  I would not say too much of it because I think
the title speaks itself.

Direct
RNA sequencing, Nature, 2009, V461, p814-818


红酒, 划船, 钓鱼

美国有什么特别让我喜欢的吗?
答曰: 红酒, 划船, 钓鱼.
红酒保证是葡萄酿的; 没喝过贵的, 超过15块一瓶的不买; 最爱Pinot Noir,  Cabernet Sauvignon和Shiraz/Syrah, 不喜欢Merlot;
划船很方便很便宜; kayak, canoe; 湖里, 河里, 海里; 以后搬到海边城市去, 可以常在浪里划船;
钓鱼很爽, 钓不到还常常去钓才是真的爱钓鱼.

Permanent head Damaged了, 我的研究思路

终于成了Permanent head Damaged感慨一下.

其实我好像并没有觉得特别激动或者如释重负, 没啥变化.

总结一下, 4年半之前转学(加上转学之前的一年半, 一共6), 根本没有想到今后几年会做什么研究. 来了这个学校, 加入了一个很不错的实验室(不错是指老板人很好, 实验室气氛很好, 经费不错, 还有临床的支持, supportive, nice, productive…), 按时毕业, 运气不错

发了一篇小文章, 还有一篇大文章被审稿人要求补实验(正在努力中), 希望能被接受; 不算很出色, 还凑合吧.

 

回顾我从金属有机化学到ligand-targeted anti-cancer therapy到现在的lung cancer translational research (mouse models, miRNA, lung cancer stem cell), 跳跃很大. 那么我到底算是什么专业的呢?

 

我现在的研究领域算是生物医学, 但我好像从来不觉得我是学生物的. 就算现在, 我还是觉得我的生物基础很差; 有时候别人说起一些生物的基础实验, 我居然根本就没有听过; 说起一些基础生物学的大人物, 我也没有听说过; 我对奇妙的生物世界似乎也缺乏足够的兴趣. 我也不是学医的, 尽管我在药理系(药理是医学的分支), 跟医学院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年的药理学, 但我对临床知之甚少. 更不用说有机合成了, 也许现在只能勉强看懂文献, 或者做最简单的有机反应.

 

我常说:”Once a chemist, always a chemist” 我觉得化学的训练对我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在我看来, 有机化学是一个应用的学科, 绝大部分有机化学家在合成新的化合物, 或者发展新的合成方法, 只有少数专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 而有机化学领域对也是以合成出新的化合物或者发展新的反应方法作为评价标准(那些人名反应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本科的时候学过生物的基础课, 像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 动物生理学, 但我还是觉得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以我的理解, 生物学的目的是研究各种生物的结构, 功能, 发生发展的规律; 很多实验室致力于弄清一些信号通路的组成, 机理和相互作用—-这些知识很重要, 但我的兴趣不在这里. 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做室友三年半), 是遗传学的博士, 生物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简直骇人听闻, 从来没有他不知道的; 我经常跟他讨论生物医学研究的问题, 他最喜欢问的是某个成果的生物学意义和机理, 而我关心的是对疾病治疗有什么潜在的帮助.

 

我的导师是学医出身(MD—residency—postdoc—faculty), 虽然以基础研究为主, 但临床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白血病和肺癌), 同时也做临床试验(proof of principle clinical trial). 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是从临床的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很多基础研究号称是面向癌症的, 但是那些研究甚至连潜在的对临床的帮助都没有. 比如新发现某个蛋白在肿瘤里高表达, 我们就问, 有没有可能成为therapeutic target(潜在的治疗), 如果没有, 那么有没有可能成为diagnostic marker(潜在的诊断). 当然, 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别的, 就不在这里罗嗦了. 虽然我的论文里没有什么临床的内容, 但其实有时候思路比具体的实验更重要.

 

这些研究经历影响了我的研究思路: 我更注重通过基础研究解决临床的问题, 比如提供跟好的药物测试的模型, 发现新的pharmacologic target, 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等等. 我把化学, 生物学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现在提的很多的translational research, 指的是临床和基础相互反馈和受益; 我觉得这里的基础, 不仅仅是生物医学手段, 包括化学, 物理, 工程等等都包括在内. 其实Translational这个词也暗含不同学科之间难以理解的困难: 化学家, 生命科学家和医生之间其实很不容易沟通, 他们说不同的语言”, 所以需要翻译. 我就想做这样的翻译.

校长的历史

我一向对学校的历史很有兴趣, 但没有很多时间去看那些关于学校历史的文章; 正好校报上介绍了一个最近的报告, 觉得很有意思, 就翻译/改写了这篇报道.

Jere Daniell是历史系的教授, 在十一月初做了一个关于历届校长的历史的报告. 这个报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把Dartmouth历史上的教授分成四类, 而非按顺序讲解. 而且这个报告正好在学校开始寻找下任校长的时候, 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报告很是时候.

一开始, 他说了一句很令人震惊的话:”Dartmouth的历史没有逻辑; 如果你不理解历届校长的特别的顺序, 你就无法理解Dartmouth”. 然后他就推出他的分类: 家庭类, 执政型, 建设型和任务型. (the family presidency, the ministerial presidency, the architectural presidency and the assignment presidency)

Dartmouth最初的两位校长是父子. Eleazar Wheelock (任期1769-1779)Jere Daniell评价为最深谋远虑的校长. 他规定校长可以自行选择继任者, 而且强迫他自己的儿子John Wheelock (任期1779-1815)接任. 后来John Wheelock果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为学校筹集了很多经费, 建立了医学院; 在他的努力下, Dartmouth的规模超过Yale, 而且建立了很好的声誉. 不过校董会(Board of Trustee)不喜欢这位校长, 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John Wheelock向州政府寻求帮助, 这导致后来州政府意图控制Dartmouth使之变为州立大学. 但是这个意图被美国最高法院驳回(Dartmouth College v. Woodward, 这是美国私立大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案例, 以后有空详细说说这个案例). 有意思的是, Jere Daniell却对这一判决持两可的观点: 他觉得这个判决保持了Dartmouth的独立性, 但却为后来的执政型的校长埋下祸根.

执政型的校长把Dartmouth变回一个地区性的学校, 强调传统教育和宗教教育. Nathan Lord (任期1828-1863)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奴隶制支持者. Samuel Colcord Bartlett(任期1877-1892)是典型的比较糟糕的校长, 他要求教授强调宗教价值, 并且不愿意为学校筹款, 拒绝扩大学校规模. 总之在这个时期, Dartmouth没有很大发展, 其影响力局限在新英格兰地区.

接下来的四位校长, 被称为建设型的校长, Dartmouth发展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杰出的大学, 强调本科教育. William Jewett Tucker(任期1893-1909)改进本科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他合并了Chandler Scientific School, 加强科学和工程教育, 并建立了Tuck School of Business, 这是美国第一个授予MBA的学校. John Sloan Dickey(任期1945-1970), 通过限制研究生规模来加强本科教育的地位(我个人对这一政策持否定态度).在这一个时期, Dartmouth的本科教育的声誉得以加强.

最后几位校长, 被称为任务型的校长, 包括John Kemeny, David McLaughlin, James Freedman James Wright(现任). 他们每个在被聘任之前就明确了任务和努力方向. 而且他们都是由校董会公开招聘条件然后选择的. 值得一提的是, James Freedman是唯一一位非Dartmouth毕业的校长.

Dartmouth College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给这个地区的印第安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后来这个方针被扭曲, 而最近几位校长又强调了这个传统. 尤其是现任的校长James Wright坚持招生多样性(不同种族, 性别), 发展研究生教育, 发展医学院, 阻止非常保守的校友会(Association of alumna)把学校变回一个区域性的小学校. 我个人觉得,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这些毕业生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很强大的势力; 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因为大学是创新的地方.

如果发现以上信息有误, 请告诉我.

一定要读一读: 封面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63c3e0100a316.html

<财经>的封面文章, 讲癌症正在成为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 肺癌已经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吸烟是主要原因.

希望各位有时间看看原文. 真是触目惊心啊.

DNA, Nano and Art

I am impressed to read the latest paper in Nature published by Chengde Mao Lab in Chemistry Department at Purdue University.  I knew Dr. Mao would have this kind of excellent paper, even in such a condition that it is so hard for chemists to published their research in such a journal.

Everyone scientist knows DNA and its double strand.  If constructing nano lines and 2-D structures using DNA is an excellent engineering in chemistry, constructing 3-D nano polyhedron is the really art.  I won’t discuss this paper in more detail—-you should read it.  I still remember when he talked in the senimar in the department in 2004. Everyone immediately recognized the beauty of his work by simply looking at those figures.  Good science, like his work, is ealisy recognized by all scientists.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DNA into symmetric supramolecular polyhedra. Yu He, Tao Ye, Min Su, Chuan Zhang, Alexander E. Ribbe, Wen Jiang & Chengde Mao, Nature, 2008, 452, 198-201

mao-1

mao-2

mao-3

mao-4

方言跟押韵

在未名上看到一个贴子, 想起来南方的方言, 包括江浙各种方言和粤语, 可能读唐诗更押韵.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兴趣用自己的家乡话读读下面几首诗, 看押韵有没有什么变化.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悯然。

 

谢谢.

情人节不宜做老鼠实验

    今天跟师弟去老鼠身上取血(每只100ul), 从老鼠"脸颊"后面(Submandibular)取血, 这本是一种很安全的方法. 可是就在这情人节, 老鼠们非常烦躁, 我的手套被咬破三次, 我师弟的手套被咬破两次, 非常罕见啊. 而且那些女性老鼠也很疯狂, 临死之前(用二氧化碳杀死)拼命想咬我的手.
    据我师弟说, 因为今天是情人节, 可老鼠们还得和同性别的呆在一个笼子里, 比较郁闷, 只好试图咬我们发泄.
    后来我们只好用麻醉气把老鼠麻倒取血.

变形金刚回来了

昨天跟好朋友去号称福州最好的电影院看了<变形金刚>, 原声加中文字幕, .

我也算是个变形金刚迷了, 中学那阵子看变形金刚一代二代的动画片, 还借录像带看, 至少3遍以上; 对里面的人物真是如数家珍; 可惜后来的三代<头领战士>是日本人做的, 已经偏离的原来的精神了. <变形金刚>动画片是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 每集都有一个道德教育, 但不生硬; 有战斗, 但比起圣斗士的打不死要好多了.

回来说电影, 真是下了大本钱啊, F-22都拉出来了(不过也差不多该出来了, 总不能永远是F-14, 15, 16, 18), 估计过两年续集里就有F-35. 情节虽然简单, 但我不在乎, 就像一个网友说的, 只要看着这些变形金刚在天上飞来飞去就很爽了; 是啊, 对于一个变形金刚迷来说, 十几年以后看到电影, 能不激动吗. 所以尽管我说了不少嘲讽的话, 但我还是愿意再看一遍.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 就是汽车人和霸天虎争夺在地球上的火种源, 大打出手, 最后以汽车人胜利告终. 可惜变形金刚之间的打斗有点眼花缭乱, 像是一堆钢铁乱滚. 男女主角()还是那么命大, 总死不了. 最有意思的是, 编剧通过擎天柱之口说了一堆保护地球人之类的话, 完全是人类中心思想的意淫.

擎天柱出场还是一副大哥的样子, 还是很爱摆造型, 爱说些悲天悯人的话, 很酷的割下一个霸天虎的头; 威震天出场还是一幅神挡杀神的样子, 狂叫中就把爵士肢解了.

说个细节. 电影里那个战士在战场上往五角大楼打电话, 印度客户服务慢条斯理地跟他磨, 其实这就是事实, 大概编剧也遇到过那种客户服务, 吃过这个苦头吧.

准备过几天回美国以后再看一次.

AACR meeting 感想

    4月中旬到Los Angelos去参加AACR(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年会, 同时也是AACR一百周年庆祝, 也是我在美国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 挺有意思的会, 很多不错的报告和讨论, 缺点就是太大, 参加的人太多(将近两万), 平行的报告和会场很多, 没法一一去听.

    我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会议, 大多数是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 研究生或者博后, 可惜多数还处在给人干活的位置, 华人教授的比例不太高. 不过我也听了到一个华人教授的大会报告, 讲的不错.

    我一直在想, 在美国的华人要怎么才能才能在学术界占据应有的地位, 注意是应有的地位, 因为华人对整个生物医学研究的贡献并没有被充分认识; 而那些有地位的教授, 更愿意把华人科学家当作劳动力. 如果各位有兴趣, 可以看看犹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 估计你会吃惊的.现在华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已经在慢慢提高, 越来越多的华人教授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可是, 如果你翻翻CELL或者其它一些著名期刊的编委, 你会觉得华人还没有进入学术界的核心.

厉害

最新一期的CELL, 罕见地有五篇华人教授发表的论文, 其中四篇是在美国的华人教授(从中国大陆出来的), 另外一篇的老板是台湾(清华大学)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都有职位的. 虽然我跟他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看到优秀的华人教授越来越多, 在学术界的地位不断提高, 还是很开心的.

Long way to go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this again, just show the statistics.

Although American is still lead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on recent atmosphere.

The Figure is Public acceptance of evolution in 34 countries, 2005

Public Acceptance of Evolution, Science (2006), 313, 765 – 766

人类, 肿瘤

昨天跟老婆聊天, 她说, 人类对于这个自然界, 就像肿瘤对于人体一样. 我甚以为然.

 

肿瘤从正常细胞变化而来, 通常可以无限制的分裂和繁殖, 逐渐形成新的组织, 不断侵占其他细胞/组织/器官的空间, 无法跟其它细胞/组织/器官合作”, 耗费越来越多的养分和能量, 同时还会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 破坏人体正常机能, 最终导致死亡.

人类从没有文明的动物进化/分化而来, 没有什么动物可以跟人类抗衡. 人类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大, 不断破坏自然环境, 屠杀野生动物, 直接和简介导致野生动物死亡和灭绝, 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 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人类的痕迹, 不知道自然界还能让人类折腾多久.

 

牛!!

我早就知道她是个牛人, 但是没想到这么牛(华人女教授). 副教授到教授不到一年.

2006-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cs

2005- Investigator,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2005-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cs

2001-2005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cs

1997-2001 Postdoctoral Fellow

1991-1996 Ph.D., Physics

1987-1991 B.S., Physics

 

估计各位已经知道她是谁了.

真是我辈的榜样啊!

 

说得没错, 现在放答案: 就是庄小薇. 

http://zhuang.harvard.edu/

写在新年 (给自己看的)

新年却没有新气象, 是该好好想想了.

 

以前别人问我以后想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发展,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学术界; 可现在我会说如果读PhD期间做研究很出色就会试试学术界, 一来想自我衡量一下到底有没有做研究天份, 二来需要一个够分量的敲门砖. 其实还有一点, 就是学术界竞争太激烈, 看到那么多大牛就知道自己的差距, 就容易有知难而退的念头—-我的锐气在衰减! 我有时候会怀念中学和大学时的状态: 专注, 努力, 自省, 锐气. 可是现在锐气在衰退, 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大的另一面. 我知道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刺激, 我很难有过去的锐气; 可是专注, 努力和自省是我在FZYZ得到的最重要财富, 不能丢掉其中任何一个. 我自知不是天才, 只好笨鸟先飞. 就把这个当作今年的目标吧.

 

希望新年有新气象.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

勿忘国耻
 

Good Tradition of Our Department

Every year our graduate students get together and nominate a seminar speaker to be invited to our Department, to present some of their work, as well as interact with students (lunch and dinner).  This is really 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take an active role and become acquainted with someone who they feel has been influential in their particular field of study, or simply someone who they really admire as a scientist, researcher, and educator.

 

I really like this tradition because our grad students will do everything in this activity, inviting, hosting, communication…  I remember last year we invited an assistant prof who talked about the difficul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ostdoc to a professor during the great dinner (we could try different wines in that restaurant).

我的5个怪僻

最近space很流行一种游戏, 就是点名让space上的朋友说自己的5个怪癖.

 

游戏规则如下(以便被我点名的朋友将游戏进行下)  游戏的题目是怪癖。也就是说先在自己的 Blog 上写下五个自己的怪癖、奇怪的嗜好、异于常人的习惯。然后把题目丢给另外五个人,在文末附上这五个人的连结,并且到这些人的留言版上留下:你被贴了。这五个被tag到的人,在自己的blog注明(并附上连结)是从哪一个blogger那里传来的题目(这时候引用功能就很好用),然后写下答案,再去贴另外五个人。如此循环继续下去。

既然千寻mm点了我的名, 那我就献丑了.

 

1.    1.  喜欢买齐全的工具但是却很少用.

2.     2. 总是喜欢拖到整点(比如7点整)才开始做事情.

3.     3. 很在乎车的发动机猛不猛, 但自己却从来不猛加速(这就是叶公好龙).

4.     4. 焦虑, 凡是坐车坐飞机什么的, 总是担心迟到, 很早就到了车站或者机场干等. 其实我也知道, 只是每次都不由自主这样.

5.     5. 把文章都打印好了, 堆着, 就是不看.

 

下面的朋友们, 到你们啦, 瓦咔咔咔咔卡……

鱼想肉思    http://spaces.msn.com/members/geminiababc/

逝风痕        http://spaces.msn.com/members/carol-0006-9D/

t_carpediem  http://spaces.msn.com/members/alicets/

 

小飞人2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lyer39/

darling0823   http://spaces.msn.com/members/darling0823/

 

中秋

中秋将至,虽然吃不到月饼, 但却可以重读诗词, 与各位共勉.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近来实在太忙, 实验很紧, medical pharmacology这门课又很变态(大概要记住200种药的详细信息)….不过发现<亵渎>倒是挺好看的, 里面有几句话我很喜欢:

"其实魔法的道理也是一样,致胜的魔法不见得是最强的魔法,而是最正确的魔法"

"在绝对力量差距面前,一切技艺都是无用的"

虽然<亵渎>的主角罗格是个卑鄙无耻阴险的人, 我还是很喜欢他, 可能他的思路跟我有点像. 或者说, 在从中学到大学毕业, 我可以更多理解这个世界运行方式, 从不那么表面的角度. 我很想分析很多近事的根本, 可惜有些东西太敏感, 以后再说.

留言簿

无题

这个bolg建立有一个月了, 现在我大概确定以后怎么做这个blog.

基本的想法是: 第一, 写专业评论和paper推荐, 用英文, 这样一来可以逼自己多看文章, 二来可以练习英文写作; 第二, 写一些中文的评论, 历史, 军事等等都是我的兴趣, 可以不让自己的大脑懈怠.

其实写这些东西的愿意是给自己看, 以后看看现在的想法. 当然如果碰到有兴趣的朋友聊聊当然最好啦.

抵制日货, 打击日本

  鉴于我们与日本的不共戴天之仇(此处省略100000字)和日本战败后的一贯表现(此处省略100000字), 我觉得大家可以有意识的抵制日货—-这大概是普通人能做的和最有用的事了. 抗议啊, 签名啊其实用处不大, 要真正从经济上打击日本.

  也不是说凡是日本的东西绝对不用, 只是在有同等替代商品的时候就不要考虑日货了.